78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78小说网 > 威廉:帝国的崛起 > 第74章 泥土呻吟

第74章 泥土呻吟

些农场密密麻麻地分布在萨克森、巴伐利亚、下萨克森等地区,平均面积不足15亩,最小的甚至只有3亩。

在下萨克森,农民奥托·米勒的8亩地种满了土豆。

他没见过化肥,施肥全靠家里的猪圈和牛棚,去年土豆亩产150公斤,还不够一家人吃,更别说卖钱。

“要是能有他们用的那种复合肥……”他在农展会上见过,一袋能顶10车粪,但一袋要5马克,够买20斤黑面包。

在巴伐利亚,山区的农民更惨。他们的地在坡上,牛都站不稳,全靠人力挖地。

1926年秋收时,一场暴雨把20%的麦子泡在了地里,因为没有收割机,靠手割根本来不及。

农学家在报告里写:这些农场的生产力,甚至不如18世纪的普鲁士时期。那时至少还有农奴能集中劳作,现在的小农场,连协作收割都做不到。更要命的是劳动力断层,农业部门的调查显示,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47岁,年轻人要么去城市打零工,要么守着父辈的地混日子。

14岁的卡尔就常说:“我才不要像爸爸那样,一辈子跟泥巴打交道。”

但他又走不了,家里的地离了他,春耕都完不成。

柏林大学的农学家恩斯特·韦伯,1927年春天跑了12个州的农村。

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触目惊心的对比:机械化农场,亩产小麦280公斤;半机械化农场,亩产180公斤; 传统农场,亩产120公斤。

韦伯在报告里写道:按工业人口1800万算,每年需要粮食800万吨,但传统农场的产量只够500万吨,剩下的300万吨全靠进口。更可怕的是,传统农场的农民连自己都养不活,他们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300公斤,每年有3个月要靠土豆和黑面包度日。

但他也看到了微光。在萨克森的试点村,5个农民合伙买了一台二手拖拉机,将分散的50亩地连成一片,春耕效率提高了15倍,还省出3个劳动力去镇上打零工。

韦伯在报告结尾写道:规模化+机械化,是唯一的出路。但380万个小农场像380万个锁,要打开它们,光靠农民自己不够,得靠国家的钥匙。

1927年5月的一个傍晚,柏林皇宫的露台笼罩在暮色里,威廉三世靠在栏杆上,手里捏着两份报告:工业部的钢铁产量创历史新高和农业部的下萨克森土豆减产15%,秋粮或缺口100万吨。

七年来,他习惯了用钢铁衡量帝国的强大。

1920年登基时,面对贵族的暴动,他靠军队平叛;1926年罢工危机,他用闪电战彰显武力,钢铁、军队、威慑,这些是他熟悉的语言。

但此刻,下萨克森土豆减产的数字,比任何边境冲突都让他心惊。

“胡根贝格!”他对着身后喊,农业部长阿尔弗雷德·胡根贝格快步走来,手里拿着份美国报纸的剪报。

胡根贝格出身容克贵族,祖上三代都是农场主,比谁都懂农村的困境。

“陛下,您看这个。”他递过剪报,上面是亨利·福特推广拖拉机下乡的报道,美国农场平均规模从1920年的80亩扩至120亩,1926年粮食产量比1916年增长60%,“他们用10年时间,让拖拉机取代了一半的畜力,我们……”

“我们有380万个15亩的小农场,70%连牛都养不起。”威廉三世打断他,指尖在露台的石栏杆上划着,“工业像匹快跑的马,农业就是拴着它的铁链。再这样下去,马会被勒死的。”

他想起祖父给他的忠告:“农业是帝国的根基,根基不牢,地动山摇。”

那时他觉得是老生常谈,现在才懂,根基的牢,不在土地的多少,而在产出的效率。

胡根贝格翻开随身带的笔记本,上面记着他跑遍德国农村的见闻:“萨克森的农民用牛耕12亩地,全家忙半年,亩产120公斤;而用拖拉机的农场,亩产280公斤,还能省出劳动力。陛下,差距不在土地,在工具和规模。”

他指着皇宫花园里的草坪:“您看这草坪,用机器修剪半小时就能弄完,要是用镰刀,得雇10个人干一天——农村的道理,和这一样。”

威廉三世的目光落在胡根贝格笔记本上的数字,农业劳动力占比38%,粮食自给率75%,每年花12%的工业出口额进口粮食。

“释放这38%的劳动力,工业能再强30%;提高粮食产量,就不用拿钢铁换面包。这不是救农业,是救整个帝国。 ”他突然转身,石栏杆被撞得一响,“让克虏伯的钢,不光造坦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