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7年秋收后的萨克森,17岁的汉斯·巴赫背着帆布包站在火车站,母亲烙的黑麦面包香气从包里钻出来,混着他口袋里那张农业技术学校结业证书的油墨味。!看!书_屋-小*税*惘+ `勉.费\岳-黩/
证书上会操作拖拉机、懂土壤检测的字样,是他攥紧的城市入场券。
他在给家里的第一封信里写道:家里的帝国-1型拖拉机弟弟己经能开了,60亩地爸爸一个人盯得住。工厂招人的说,会开拖拉机的优先,这铁家伙竟成了敲门砖。
1927到1929这三年,像汉斯这样涌进城市的农民子弟,足足有120万。
农业改革像把精准的手术刀,剖开了德国农村的劳动力枷锁:机械化让单个农场的人力需求从5人减到2人,规模化让零散的补丁田变成拖拉机可驰骋的连片农场,知识化让老农也能靠着化肥和土壤检测提高产量,农业劳动力占比从38%骤降至25%,这120万双手,恰好接住了工业扩张伸来的橄榄枝。
克虏伯工厂的招聘处,1928年的登记表堆成了齐腰高的小山。
人事部经理弗里茨每天要撕掉前一天的招聘启事,新的启事用红笔写着急招2000人,焊工优先,月薪2000马克起。
名册上,汉斯·巴赫(萨克森,会开拖拉机)、埃里克·米勒(下萨克森,种过土豆)、安娜·施耐德(巴伐利亚,懂化肥配比)的名字密密麻麻,每个名字旁几乎都标着机械操作经验,在农村跟拖拉机打交道的日子,竟成了他们适应工厂机床的预备课。-白!马?书!院` *追/蕞-薪′彰?节+
汉斯被分到坦克装甲车间的第一天,就刷新了学徒的纪录:他给装甲板钻孔时,凭借在农村调试拖拉机犁深的手感,钻孔精度比老工人还高3毫米。
第一个月的工资袋里装着1800马克,他捏着钱跑到邮局,给家里寄了1000马克,附言说:够买半吨化肥了,剩下的我要攒着买台收音机,厂里的工人都在听。
约翰·巴赫回信时,在信末画了个的笑脸:你弟弟犁地比你稳,你在厂里好好学,明年争取带台留声机回来。
1928年的柏林,火车站成了最热闹的地方,每天有上千农民背着行李出站,他们穿着打补丁的工装,却眼里闪着光。
站前广场的职业介绍所外,中介举着纺织厂招女工、汽车厂招装配工的牌子,喊得嗓子冒烟。
最抢手的是克虏伯的农机生产线,招聘官笑着说:“农民知道机器哪儿容易坏,比城里娃细心多了。”
柏林的人口从420万飙升到510万,汉堡、慕尼黑的人口增幅都超过20%,连公交售票员都能认出萨克森口音,一听就是来厂里上班的。
劳动力的涌入,让德国的城市像被吹了气的气球,1928年的柏林东城区,红砖墙的工人公寓以每天一栋的速度拔地而起,楼顶上的西门子牌避雷针闪闪发亮。
每栋楼标配公共洗衣房和幼儿园,政府给新市民的住房贷款条件宽松得惊人:首付10%,十年分期,利息才3%。+狐*恋*文!茓- +首~发?
汉斯搬进3楼的公寓时,特意摸了摸墙上的暖气片,这玩意儿在萨克森的农村,只有容克贵族家才有。
汉斯在给家里的信里细数城市的好处:以前在村里喝井水,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;以前点煤油灯,现在按开关就亮。楼下的面包店24小时营业,黑麦面包随便买,再也不用限购,橱窗里摆着法国奶酪和荷兰黄油,这些过年才能见的东西,如今成了工人家庭的日常。
街角的大众百货公司刚开业,安娜·施耐德第一次走进时,对着自动门愣了半天,这门不用推就自己开,比拖拉机还神奇。
PS:1930年,美国史丹利率先推出世界上第一樘自动门,此史料记载于纽约时报。这边提前一年……
城市的基础设施在疯狂追赶,汉堡港的码头向东延伸了两公里,10台美国造的起重机臂力惊人,一天能卸载2000吨美国棉花;鲁尔区的公路网像蜘蛛网,卡车拖着化肥往农村跑,拖拉机载着粮食往城市运,司机们隔着车窗打招呼,喊着今年收成好。
工厂的烟囱是最显眼的风景,克虏伯的高炉从12座加到20座,每座高炉的日产量从200吨提到350吨,夜里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,工人说连云彩都是红的;柏林汽车厂的装配线从2条扩到5条,1929年的汽车产量达8万辆,出厂的轿车排队驶出工厂,车头上的鹰徽闪闪发亮;巴斯夫的化工厂在莱茵河畔冒了出来,生产的化肥不仅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