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8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78小说网 > 大唐:造反有理,我哥是黄巢 > 第38章 岭南太学

第38章 岭南太学

开楼那日,黄宁特意请了岭南的老人们来看。

有个瞎眼的汉人老秀才,摸着书架上的书,忽然哭了:“活了七十年,从没见过这么多书,还都是给娃娃们看的。”

一个俚人婆婆摸着《农桑要术》的封面,上面的图示她认得,是去年雷州水渠的样子。

“这书上有我们俚人的字,”婆婆把书贴在脸上,“我孙儿也能看懂了。”

黄巢站在人群后,看着这一幕,忽然对黄宁道:“明年太学要加开一门课,教孩子们怎么编书。”

“编书?”黄宁有些惊讶。

“对,”黄巢指着那些老人,“让孩子们把老人们说的故事、懂的手艺都记下来,编成书,藏在这楼里。”

他顿了顿,声音有些发哑:“当年在长安,多少好书都毁在战火里,如今在岭南,不能再让手艺和故事跟着老人一起走了。”

黄宁望着藏书楼的飞檐,忽然觉得这楼不仅藏着书,还藏着岭南的根。

腊月二十四,祭灶这天,太学的孩子们要给先生们送灶糖,阿蛮却捧着个陶罐来见黄宁。

罐里是他阿妈熬的槟榔膏,黑乎乎的,却散发着清香。

“先生,这是我们俚人的灶糖,”阿蛮把陶罐递过来,“阿妈说,吃了能记住更多字。”

黄宁刚接过陶罐,却见尚让带着几个武将闯了进来,为首的赵参军手里举着份密报。

“陛下,朱温派使者去了南诏,说要联合攻打岭南!”赵参军的声音在安静的藏书楼里格外刺耳。

黄巢正在给孩子们讲《水经注》里的珠江水道,闻言把书合上:“南诏王若真要反,去年就不会修那座铁索桥了。”

“可密报上说,使者带了百车金银,还有中原的美女!”尚让急道。

“金银再多,不如曲辕犁实在,”黄宁道,“美女再美,不如能教农桑的先生有用。”

他转向黄巢:“臣请去南诏一趟,亲眼看看便知。”

黄巢却摇头:“你不能去,太学离不得你,让宁猛力去吧,他带着孩子们编的《岭南好物》图谱,让南诏王看看,跟着我们有多少实惠。”

宁猛力接到旨意时,正在邕州教藤甲兵识字,他把图谱往怀里一揣,翻身上了滇马。

这匹马还是南诏王送的那三匹之一,如今已生下两匹小马驹,皮毛像岭南的阳光一样发亮。

出发前夜,宁猛力来太学告别,阿蛮带着孩子们给他编了个花环,用的是冬天开的素馨花,香气能驱瘴气。

“等你回来,我教你算藤甲的甲片数量,”阿蛮把花环戴在马头上,“算准了,刀箭更难入。”

宁猛力大笑,从怀里掏出个藤编的小书架:“这是给藏书楼编的,放你们新写的书正好。”

马队出发时,太学的孩子们站在高处唱送别的歌谣,那是用汉、俚两种语言混编的,调子像珠江的水流一样悠长。

黄宁站在藏书楼的窗前,看着马队消失在晨雾里,忽然觉得这雾气里,藏着岭南的春天。

宁猛力走后,黄巢迷上了算学,常带着算筹来太学,和孩子们比赛谁算得快。

有次算广州港的吞吐量,连三个波斯商人之子加起来,都没黄巢算得快。

“陛下以前是不是卖过盐?”一个孩子好奇地问,盐商最会算斤两。

黄巢愣了愣,随即大笑:“朕当年在曹州,不仅卖过盐,还贩过私茶,那时算的是利,如今算的是民心。”

他把算筹摆成个“和”字:“你们看,算学里也藏着治国的道理,多一点少一点,都要恰到好处。”

黄宁恰好进来,手里拿着市舶司的新账册:“陛下算得没错,这个月的关税,正好够造十艘新战船。”

黄巢接过账册,忽然指着其中一笔:“这大食商人买了五十副铁头靴?”

“是给他们船上的水手买的,”黄宁道,“说在甲板上走比皮靴稳当,还要预定明年的货。”

黄巢忽然对孩子们道:“你们看,学问做出来的东西,不仅能在岭南用,还能漂洋过海去大食。”

正说着,尚让急匆匆进来,手里举着封信:“宁猛力从南诏送来的!”

黄巢拆开信,越看眉头越舒展,最后竟笑出声来:“南诏王把朱温的使者捆了,还送了五十匹战马,说要和我们合造战船,一起打海盗。”

信里还附了张图,是南诏王亲手画的,画中岭南的战船和南诏的楼船并排在海上,船头都插着“和”字旗。

“陛下,”黄宁忽然道,“臣想在太学里加开海图课,让孩子们学着画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