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8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78小说网 > 大唐:造反有理,我哥是黄巢 > 第47章 迎战朱温

第47章 迎战朱温

黄宁连夜修书,将荆襄的稻棉长势、朱温探子的动向以及洛阳城内的暗流,一一写在岭南的棉纸上,字迹里带着甲胄未凉的锋锐。_小^说,C.www. S? ?最!新?章+节\更¢新¢快\

他唤来亲卫中最擅辨路的少年,让他将信绑在黄巢飞鸽的腿上,鸽哨轻响时,少年说这鸽子上次带回的棉絮还留着,等凯旋时要做成垫絮。

飞鸽振翅冲向夜空,翅膀划破丑时的薄雾,黄宁望着它消失在洛阳方向,忽然想起老书生说过,信鸽认路靠的不是眼睛,是心里的归处。

三日后,黄巢的回信随着晨露送到,信纸是洛阳的麻纸,上面只有三个字:“待君令”,笔力沉得像要刻进纸里。

黄宁召集众将,将麻纸铺在新织的“稻棉和”旗上,晨光透过旗面的金线银线,把三个字照得发亮。

“朱温烧我棉田,是怕荆襄的生机传到洛阳。”黄宁的长矛在地上划出浅沟,像在勾勒进军的路线,“他越怕,我们越要把稻棉种进洛阳的土里。”

前太守的女儿捧着新酿的棉籽油进来,油香混着墨香漫开,她说妇人们已把油罐装满了马车,既能点灯,也能当火攻的引信。

老书生颤巍巍地捧来一叠《护棉谣》,说已让孩子们抄了千份,到了洛阳就贴满城墙,让百姓知道谁才是真心护着他们的田。

织锦匠的儿子扛来面新旗,比城楼的那面更阔大,金线银线外又加了圈红棉线,绣成道坚不可摧的边框。

黄宁看着那面旗,忽然想起埋在砖缝里的稻芽,此刻大约已把根须扎得更深,正等着破土而出的号令。

他让人备马,亲卫牵来匹岭南的矮脚马,马鞍上垫着中原的棉垫,边角处绣着小小的稻穗,是前太守的女儿昨夜赶制的。

出发前,黄宁去了趟棉田,那些被烧过的棉苗已抽出新枝,棉桃鼓胀得像要裂开,指尖一碰就能渗出白絮。

他摘下片最新的棉叶,夹进给黄巢的回信里,叶片上还带着晨露,映着朝阳的光,像颗不肯落泪的眼睛。`1′4~k¢a·n¨s~h!u!.,n+e!t·

商队头领带着农夫们赶来,说已将稻种分装成百袋,每袋都系着荆襄的麦秆,到了洛阳就能立刻下种。

黄宁翻身上马,甲胄上的稻穗纹与马鞍的棉绣相触,发出细碎的轻响,像两地的土地在悄悄应和。

队伍行至半途,遇上黄巢派来的先锋,为首的将军捧着壶洛阳老酒,说黄王盼这一天,已等了三年。

黄宁接过酒壶,壶身上的缠枝莲纹被岭南的藤绳缠着,他仰头饮下,酒液里竟品出棉籽油的醇厚。

“朱温在洛阳城外筑起七座营寨,每座都囤着烧田的火油。”先锋将军指着地图上的红圈,笔尖沾着的墨汁滴在“洛水”二字上,晕成片深色的水痕。

黄宁用指尖蘸了点水痕,在地图空白处画下株稻棉,稻根扎向洛水,棉枝伸向营寨,“火油怕水,更怕漫田的稻茬。”

先锋将军眼睛一亮,说去年岭南的稻农曾用浸了水的稻秆灭火,火势越大,稻秆压得越紧,反倒能闷住明火。

“不仅要灭火,还要让他的营寨变成稻田。”黄宁的指尖在七座营寨间划了道弧线,“洛水汛期将至,我们引渠灌田,既种稻,也淹营。”

他们在暮色里赶路,月光把队伍的影子拉得很长,中原的马蹄声混着岭南的草鞋声,踏在土路上像支不规整的歌谣。

抵达黄巢大营时,营门正挂着盏棉籽油灯,灯芯是用洛阳的麻线缠的,火苗忽明忽暗,像在数着剩下的时日。

黄巢披着件绣着黄巢的锦袍,见黄宁进来,亲手递过块棉籽饼,说这是用洛阳流民偷偷送来的新棉籽做的,味道里带着故土的焦香。

黄宁咬了口饼,饼渣落在甲胄的纹路上,他将荆襄的布防图铺开,说朱温的软肋不在营寨,在洛阳城里的棉种。

“他烧我们的棉田,是怕百姓有了活路,就不再怕他的刀。”黄巢的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的“洛阳城”,指节泛白,“可他忘了,种子烧不尽,埋在土里反而长得更疯。′w¨o!d^e?b~o-o!k/s_._c_o/m*”

黄宁点头,说已让黄巢的飞鸽带信给城内义士,约定以棉田起火为号,里应外合,“火要烧,但烧的不是苗,是朱温的粮仓。”

帐外忽然传来喧哗,亲卫来报,说朱温派使者送来了战书,信封上盖着鎏金的“梁”字印,却用岭南的藤条捆着。

黄巢拆开战书,墨迹里掺着朱砂,说三日后在洛水南岸决战,输的一方要交出所有棉种,永不得踏入对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