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8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78小说网 > 大唐:造反有理,我哥是黄巢 > 第53章 分发粮食

第53章 分发粮食

不能没有牡丹。”

黄巢站在城头,看着下方忙碌的人群,洛阳的城墙在晨光里泛着青灰色,像条苏醒的巨龙,他突然对身边的老书生说:“等天下安定了,就把这里的宫殿改成学堂,让百姓的孩子都能读书。”

老书生眼睛一亮,深深作揖:“将军若能如此,便是千秋功业。”

黄巢笑了,笑声里带着风沙的粗糙:“我不懂什么功业,只知道百姓盼的,不过是安稳日子。”

城楼下传来一阵喧哗,原来是那个贪墨的洛阳令被百姓认了出来,众人围上去唾骂,石块和烂菜叶雨点般落在他身上,他蜷缩在地上,曾经的威风荡然无存。

“让他先受着。”黄巢对亲兵说,“百姓心里的火气,总得有个地方泄。”

前太守的女儿带着人在洛阳的药铺里搜寻药材,药柜上的抽屉大多被砸坏,标签散落一地,她捡起一张“当归”的标签,突然想起父亲生前常说,乱世里最缺的,就是“当归”——该回家的人,总得有个家可回。

她在药铺后院发现了一个地窖,推开木门时,一股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,地窖里整齐地码着药箱,上面贴着年份,最里面的一箱标着“三十年野山参”,箱子上落着厚厚的灰尘,却没有被翻动的痕迹。

“看来这药铺老板是个好人。”她对身边的士兵说,“记着,等战后把药铺还给他,再赔偿损失。”

织锦匠的儿子在洛阳的集市上看到一个卖丝线的小摊,摊主是个瞎眼的老婆婆,正用手摸着丝线的粗细,他走过去买了两束青色的线,老婆婆摸索着找钱给他,手指粗糙却温暖。

“后生,”老婆婆递过钱,“你买这青色线,是要织洛水吧?”

他愣了一下,随即点头,老婆婆笑了:“我年轻时,见多了织洛水纹样的姑娘,那水纹织得好的,能让人看出波峰浪谷呢。+新?完,本*神`站¢ *追`最′新!章-节^”

他握着那两束线,突然想织一幅《洛阳城防图》,把城墙、街巷、河流都织进去,等天下太平了,让后人知道这里曾有过怎样的战斗。

老书生在洛阳的碑林里找到了一块唐代的《石台孝经》碑,碑身被炮火炸出了裂纹,却依然矗立,他让人找来木板,小心翼翼地将裂缝糊上,又在周围搭起简易的棚子遮挡风雨。

“这碑不能倒。”他对帮忙的士兵说,“字里的道理,比城墙还结实。”

士兵们似懂非懂,却认真地钉着木板,锤子敲打钉子的声音,在寂静的碑林里格外清晰,像在为古老的文字钉上护身符。

商队头领在洛阳的码头指挥着船只卸货,从郑州运来的粮草正源源不断地靠岸,搬运工们喊着号子,将麻袋扛上码头,脚边的洛水泛着微波,映着天上的流云,像匹巨大的绸缎。

一个老船工拉着他说:“将军,这洛水通着黄河,顺流而下能到开封,逆流而上能到长安,要是能把河道疏通了,买卖就能做起来了。”

商队头领眼睛一亮,立刻让人找来洛阳的河道图,在油灯下研究起来,图上的河道标记已经模糊,他用手指沿着洛水的走向划着,指尖的老茧蹭过纸面,留下淡淡的痕迹。

黄巢在洛阳的校场上检阅士兵,新加入的百姓正在学习列队,动作笨拙却认真,有个十几岁的少年拿着木棍当长枪,刺出的动作歪歪扭扭,却引得周围的人一阵哄笑。

“别笑。”黄巢喊道,“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,谁生下来就会打仗?”

他走过去,拿起一根长枪,亲自教少年刺杀的动作,枪尖在阳光下划出凌厉的弧线,少年学得专注,额头上的汗水滴在地上,瞬间被晒干。

“等你学会了,”黄巢拍着他的肩膀,“就不是为了杀人,是为了护着身后的人。”

少年用力点头,握着木棍的手更紧了,指节泛白。

织锦匠的儿子在织锦作坊里忙碌了三天,终于织出了洛水纹样的一角,水波纹里藏着细小的箭头,指向洛阳城的各个城门,他把这段锦缎送给前太守的女儿,她看着那些隐藏的箭头,突然明白了他的用意。

“这比地图还好用。”她笑着说,“敌人就算截到,也只当是普通的锦缎。”

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,说:“我还想织一面军旗,用红色做底,上面织一朵牡丹花,花瓣里藏着‘义’字。”

“好啊,”她鼓励道,“等你织好了,我们就用这面旗领军出发。”

老书生整理古籍时,发现一本残缺的《农桑要术》,里面记载着洛阳周边的农耕技巧,他让人抄录了几十份,分发给各县的百姓,还在扉页上写下:“战后生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